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為事由終止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的情形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為事由終止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書面通知應以到達相對人時為事由終止你可能不知道訴訟時效中斷調處失敗的。訴訟時效中斷的后果應以執(zhí)行程序完畢之時為事由終止: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fā)生后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在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后權利人再次請求或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中斷事由存續(xù)期間時效不進行中斷事由終止時重新計算時效期間。(3)因調解中斷時效的。但如何確認中斷事由的終止因事由的性質有別而有所不同:(1)因請求或同意中斷時效的;口頭通知應以相對人了解時為事由終止。(2)因提起訴訟或仲裁中斷時效的應于訴訟終結或法院作出裁判時為事由終止;權利人申請執(zhí)行程序的以失敗之時為事由終止;調處成功而達成合同的: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訴訟時效屆滿后不能中斷案件。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中,因發(fā)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時效中斷的事由消除后,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
訴訟時效終止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6個月內,因法定事由而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暫時停止。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因有與權利人怠于行使權利相反的事實,使已經過的時效期間失去效力,而須重新起算時效期間的制度。
-
-
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1、提起訴訟或仲裁。權利人起訴后又撤訴的應視為與請求相同的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 包括民事訴訟法上的一切權利主張形式,如起訴、應訴,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申請
2021.04.07 177 -
民事訴訟時效中止的情形
1、不可抗力事件;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3、繼承開始后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4、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
2022.01.11 126
-
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怎么認定訴訟時效中斷事由終止
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中,因發(fā)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時效中斷的事由消除后,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fā)生后,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中斷事由
2022-04-22 15,340 -
訴訟時效屆滿后部分履行后可導致訴訟時效中斷嗎?
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qū)別于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
2021-09-30 15,340 -
哪些情形可以定為終止勞動合同的終止時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1、勞動合同期滿的; 2、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 3、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4、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5、用人單位
2022-11-11 15,340 -
訴訟時效中斷情形中止
2023年訴訟時效中斷情形中止如下: 1、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止的事由是由于當事人主觀意志以外的情況,而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則取決于當事人的主觀意志即當事人行使權利或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或行為; 2、訴訟時
2023-04-12 15,340
-
01:14
欠款訴訟訴訟時效中止的情形有哪些第一,當事人一方死亡,要等候繼承人是否參與訴訟案件的。第二,當事人一方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也沒有委托辯護人的。第三,代表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中止,還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第四,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不能參加訴訟的,應當中止訴訟
1,392 2022.04.17 -
00:53
訴訟時效的中斷一般來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如果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則依照其規(guī)定。此外,最長的權利保護期間為二十年。但是,如果發(fā)生了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就會重新計算訴訟時效期間。具體地來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條對訴訟時效
5,270 2022.04.18 -
01:43
履行中的合同訴訟期限怎么確定訴訟時效,是一種法律制度,它規(guī)定的是確認法律文書和法律事實發(fā)生或消失法律效力的時間范圍。設定訴訟時效,不是保護債務人,而是促使債權人積極、主動行使債權,從而確保債權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民事案件千差萬別,因此,具體到各個案件,
1,42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