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訴離婚得賠償多少錢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起訴離婚主張賠償可以拿多少錢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賠多少是每個請求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受害方都關注的焦點,但是,由于我國對精神損害賠償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因此,對于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賠多少也沒有明確的數(shù)額標準。 具體離婚賠償金賠多少要具體情況,并結合地區(qū)的經濟水平具體分析。一般性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為1000元—3000元;嚴重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為3000元—5000元;侵害人侵害行為特別惡劣、受害人的傷害程度特別嚴重或社會影響特別大的,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可能會比上述賠償要高一些。 一般,離婚精神賠金額要能夠足以撫慰受害人遭受的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時,要考慮加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1、離婚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2、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當事人申請撤訴的,減半交納案件受理費。 3、離婚訴訟費由原告在起訴時預交,法院審理后,在判決中確定訴訟費的負擔。離婚案件訴訟費用的負擔由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決定。申請費由申請人預交。但是,申請執(zhí)行人民法院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仲裁機構依法作出的裁決和調解書,公證機構依法賦予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以及申請破產的案件,執(zhí)行申請費不由申請人預交,執(zhí)行申請費執(zhí)行后交納,破產申請費清算后交納。
-
起訴離婚賠償女方多少錢1、必須是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有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四種情況才可以要求離婚賠償。 2、必須是導致離婚的。雙方沒有離婚的意愿,不可以要求離婚賠償。必須是一方要求離婚或者雙方要求離婚,協(xié)議離婚或者是去法院辦理離婚的,才可以要求離
2021.02.25 160 -
-
離婚起訴得多少錢費用首先是法院方面的費用: 離婚案件按規(guī)定,每件50元以上果涉及分割財產,財產的總額不超過一萬元,不另收費用,超過一萬元,超過部分按比例收取;該訴訟費由誰承擔,在案件結束時,由人民法院確定。 家庭財產案件征收的費用,按雙方爭議財產的價值計算訴訟
2021.04.12 178
-
起訴離婚得多少錢?
1、法院起訴離婚的費用是多少?離婚案件按規(guī)定,每件10-50元;如果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10,000元,不收取其他費用,超過10,000元,訴訟費用由誰承擔,案件結束時由人民法院確定。家庭財產
2021-10-16 15,340 -
離婚起訴得多少錢
離婚案件按規(guī)定,每件10-50元;如果涉及分割財產,財產的總額不超過一萬元,不另收費用,超過一萬元,超過部分增收1%作為訴訟費;該訴訟費由誰承擔,在案件結束時,由人民法院確定。 家庭財產案件征收的費用
2022-05-31 15,340 -
起訴離婚得多少錢?
起訴離婚需要多少錢,需要看具體的情況。 當事人應當向人民法院交納的訴訟費用包括: 1、案件受理費; 2、申請費; 3、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理算人員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發(fā)生的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
2022-12-08 15,340 -
起訴離婚得多少錢
1、關于訴訟費用:一般法院的受理離婚案件訴訟費用為200元,涉及財產標的為20萬以下的不另收訴訟費用 2、關于撫養(yǎng)費用:孩子的撫養(yǎng)費根據(jù)每個地區(qū)的生活水平、夫妻雙方收入等各方面因素來綜合考慮 3、關于
2022-04-11 15,340
-
01:03
精神病離婚賠償多少錢一方患有精神病而離婚的,患病一方與正常一方都不需要賠償對方任何費用,在法律上是沒有依據(jù)的。根據(jù)我國民法典規(guī)定,法定的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只存在于以下情形:1、過錯一方與他人重婚。2、過錯一方與他人同居。3、過錯一方實施家庭暴力。4、過錯一方有
993 2022.04.17 -
01:08
女方起訴離婚得多久女方起訴離婚多久能判離,涉及到民事案件的審理期限問題。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可以采用兩種程序審理,分別是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對于事實清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并且爭議較小的簡單離婚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此時案件的審理期限是立案之后
1,439 2022.04.17 -
01:19
起訴離婚財產分割需要多少錢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離婚案件的訴訟費用為五十元至三百元不等。案件中涉及財產分割的,如果財產總額不超過二十萬元,不用另外繳納費用;如果超過了二十萬元的,按照財產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五的比例繳納訴訟費。訴訟費一般由原告在起訴時先墊付,待案件審理完畢后,法
2,085 2022.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