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因政策原因履行不能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合同因為政策原因履行不能的,屬于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當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這種情況解除合同的,當事人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jīng)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處理因政策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方法是:當事人可以依法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后,已經(jīng)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請求賠償損失。政策原因屬于不可抗力,根據(jù)實際影響,當事人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
-
因政策原因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如何處理因政策原因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可以解除。因為不可抗力的原因導致合同履行不能的則可以解除合同,根據(jù)《民法典》的規(guī)定,行使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只需通知對方當事人即可,當通知到達對方當事人時,合同解除。根據(jù)《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2021.04.09 346 -
因政府原因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因執(zhí)行政府決定而不履行合同的,不應視為違約行為。民事活動中,合同訂立后,由于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出臺或變更導致合同不能繼續(xù)履行的,該抽象行政行為可以視為不可抗力。債務人的違約責任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021.04.25 611 -
合同法簽訂不能履行的原因有哪些合同履行不能法律規(guī)定是:合同履行不能是指當事人一方因法律或事實、標的性質等相關因素,導致無法繼續(xù)履行合同約定義務的情形。并且合同當事人據(jù)此申請終止合同關系的,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2021.01.21 290
-
合同因為政策原因履行不能怎么辦
合同因為政策原因履行不能的,屬于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當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這種情況解除合同的,當事人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2023-01-16 15,340 -
合同履行不能解除的原因有哪些
履行不能的合同解除的情形有: 1、自始履行不能的有效合同,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 2、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致使合同全部不能履行的合同; 3、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致一時履行不能的; 4、因可歸責于
2022-07-12 15,340 -
合同因為政策原因履行不能的如何處理
合同因為政策原因履行不能的,屬于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當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這種情況解除合同的,當事人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法律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2023-01-14 15,340 -
因政府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
因執(zhí)行政府決定而不履行合同的,不應視為違約行為。民事活動中,合同訂立后,由于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出臺或變更導致合同不能繼續(xù)履行的,該抽象行政行為可以視為不可抗力。債務人的違約責任因不可抗力而免除。根據(jù)20
2022-06-02 15,340
-
00:55
合同變更原因有哪些在我國合同變更的原因,就包括了雙方協(xié)議變更以及法律賦予其中一方或者雙方,單方面變更合同的權利。協(xié)議變更就是指,因為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自愿而變更合同的情況。當事人可以在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隨時變更合同的內容或者形式。只需要雙方達成一致的合意
1,463 2022.04.17 -
01:18
因公司原因解除勞動合同首先,根據(jù)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企業(yè)因為自身原因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辭退員工時,應當向員工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或者賠償金。但我國法律目前還沒有規(guī)定一個統(tǒng)一的賠償金額,在個案中,具體要補償或者賠償多少錢,要看具體的情況和員工的工作年限
2,665 2022.04.15 -
01:11
合同糾紛解決方式有哪些根據(jù)我國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合同糾紛的具體解決辦法為: 1、雙方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和解。在尊重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達成一致,從而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直接且有效的解決糾紛的途徑; 2、調解方式解決。調解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
1,673 2021.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