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房能抵押嗎?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集資房是企事業(yè)單位為了解決內部職工的住房問題,企事業(yè)單位以擁有的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和部分資金將及部分向內部職工籌集的資金建成的房產,建成后以較低的價格轉讓給內部職工。集資房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讓。并且集資房的產權以整體產權的形式屬于企事業(yè)單位,職工購買的僅是房產的使用權,對房產沒有完全產權,故集資房沒有獨立的房產登記憑證。由于集資房的產權歸企事業(yè)單位,所以集資房是企業(yè)財產的組成部分,企事業(yè)單位對集資房擁有處置權,可以將集資房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企業(yè)到期若不能歸還銀行貸款,銀行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變賣抵押物償還貸款。購買集資房實際上是購買房屋的使用權,其使用權保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房產所有權人的資信情況。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可以抵押。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集體土地的房屋實在宅基地上興建的,而宅基地是不能抵押的,但宅基地上的房屋所有權是可以抵押的。
集資房是由單位向職工集資集資開發(fā)的,集資房的產權一般是歸國家所有的,開發(fā)單位在開發(fā)房地產時取得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如劃撥取得土地、稅收優(yōu)惠等,集資房是可以抵押貸款的,但抵押人只能是建設單位,個人由于不具有集資房的產權或者只有部分產權,所以不能抵押貸款。
-
集體土地房屋能抵押貸款嗎一般來說,集體土地的房子是不可以申請抵押貸款的。對于集體土地上的房屋來說,只有鄉(xiāng)鎮(zhèn)村企業(yè)的廠房等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可同時抵押。
2020.03.22 1,054 -
期房能抵押嗎期房是可以做抵押貸款的。一般預售房屋抵押是指買方在支付首期規(guī)定的房價款后,由貸款銀行代其支付其余的購房款,而抵押人需要將所購的商品房抵押給貸款銀行作為償還貸款履行的擔保。
2021.02.18 523 -
抵押人能出租抵押房屋嗎抵押人可以出租抵押房屋,抵押權與出租權是房屋所有權人的權利,將已抵押房屋出租的,租賃合同有效,但租賃權不能對抗抵押權。 將已抵押的房屋出租時,如果抵押權人未書面告知承租人該房屋已抵押,抵押權人對出租房屋造成承租人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如果抵
2021.03.19 229
-
集資房能抵押嗎
集資房是企事業(yè)單位為了解決內部職工的住房問題,企事業(yè)單位以擁有的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和部分資金將及部分向內部職工籌集的資金建成的房產,建成后以較低的價格轉讓給內部職工。集資房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讓。并且集資
2022-04-08 15,340 -
集資房能抵押嗎?
集資房是企事業(yè)單位為了解決內部職工的住房問題,企事業(yè)單位以擁有的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和部分資金將及部分向內部職工籌集的資金建成的房產,建成后以較低的價格轉讓給內部職工。集資房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讓。并且集資
2022-04-14 15,340 -
集資房能做抵押嗎?
集資房是企事業(yè)單位為了解決內部職工的住房問題,企事業(yè)單位以擁有的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和部分資金將及部分向內部職工籌集的資金建成的房產,建成后以較低的價格轉讓給內部職工。集資房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讓。并且集資
2022-04-27 15,340 -
集資房能在建行抵押嗎?
集資房是企事業(yè)單位為了解決內部職工的住房問題,企事業(yè)單位以擁有的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和部分資金將及部分向內部職工籌集的資金建成的房產,建成后以較低的價格轉讓給內部職工。集資房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讓。并且集資
2022-04-08 15,340
-
00:50
有抵押的房子能買嗎可以買,但是有風險。如果賣家沒有通知抵押權人或者購房者,其轉讓行為無效。按照相關規(guī)定,抵押人轉讓已辦理登記的抵押物,應當通知抵押權人并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否則轉讓行為無效。另外抵押人若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
6,362 2022.04.15 -
00:53
已抵押的房子法院能拍賣嗎已抵押的房子法院能夠拍賣。人民法院對于可能由于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不能執(zhí)行或者難以執(zhí)行的案件,可以根據(jù)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只要申請人提供擔保,人民法院通常都會進行裁定保全。 根據(jù)《最高人民
7,401 2022.05.11 -
00:58
抵押狀態(tài)下能補辦房產證嗎抵押狀態(tài)下不能補辦房產證。 抵押后再補辦屬于違法行為,如果是私人抵押房產,沒有到相關部門辦理抵押登記手續(xù),那么系統(tǒng)該處房產是處于正常狀態(tài),可以去登報遺失然后補辦。 但是對于未做抵押登記的抵押行為,通過欺騙行為遺失補辦房產證,應當視為違約行為
7,124 2022.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