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錢3000塊錢還不上可以報警追回嗎?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報警立案錢有可能追回來,如果是詐騙的,詐騙金額達到三千以上,警察還可以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 根據(jù)《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罪 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欠錢3000不還的,如果是法院判決生效的文書,當事人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如果當事人有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情節(jié)嚴重的,構成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zhí)行而拒不執(zhí)行,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
這是民事糾紛,可以搜集相關證據(jù),到法院起訴。債務糾紛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因各種金錢借貸償還關系問題,引發(fā)的矛盾的發(fā)生。債務糾紛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因金錢而引起的矛盾,稱之為-債務糾紛,法定義務:債務人有義務按約定。
-
-
3000塊錢被偷了可以報警嗎
有用,對方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依法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
2020.12.01 612 -
-
欠錢3000塊錢可以報警嗎?
欠債3000不還的,法院判決生效的文件,當事人拒絕履行的,對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當事人有能力拒不履行的,情節(jié)嚴重的,構成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
2021-11-24 15,340 -
借3000塊錢不還可以報警嗎
可以報警,但是公安機關不會立案偵查。公安機關是不會處理個人債務糾紛的,所以被他人欠債不還報警,警察是不會處理的,當事人應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才有用。
2022-06-24 15,340 -
借3000塊錢不還了可以報警嗎?
1、可以報警,但是公安機關不會立案偵查。公安機關是不會處理個人債務糾紛的,所以被他人欠債不還報警,警察是不會處理的,當事人應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才有用。 2、法律依據(jù):《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對人
2022-12-01 15,340 -
欠錢3000以上可以報警嗎
欠錢欠3000元,是不可以報警。欠錢屬于民事糾紛,不屬于公安機關的管轄范圍,債權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追討欠款。如果法院審理后作出債務人應及時清償債務的生效判決后,債務人依然不向債權人進行清償?shù)?,涉嫌?/p>
2022-06-05 15,340
-
01:04
公司欠錢不還可以報警嗎欠錢不還,可以報警,但是報警作用不大。具體分析如下: 1、對于債務糾紛,債權人報警后,警方最多只會進行調解,并不會進行立案,對于解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問題,作用并不大。因為民事糾紛不歸公安機關管轄,借錢不還屬于民事經濟糾紛,借款糾紛不屬于
1,185 2023.02.18 -
00:47
欠錢不還找不到人可以報警嗎欠錢不還找不到人一般不可以報警。欠錢不還的情形,屬于民事糾紛,不屬于公安機關管轄范圍,不可以報警處理。但當事人對于債務糾紛可以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無法解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人民法院解決糾紛。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可知,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
2,035 2022.04.17 -
01:01
別人欠錢不還咋辦可以報警嗎可以報警,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別人欠錢不還,向公安機關報案,那么公安機關最多也就是對雙方進行調解,促成雙方達成和解,但是公安機關是不會進行立案處理的,也不會強制讓對方履行償還的義務。公安機關主要的職責就是維護社會治安,打擊犯罪行為,偵破刑事
694 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