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nèi),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只要法定繼承人提不出證明受遺贈的人曾明確表示放棄遺贈的證據(jù),都視為接受遺贈。
二、遺贈的法律特點有哪些
(一)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只要將遺贈內(nèi)容載入遺囑,不需要遺贈受領(lǐng)人同意即可產(chǎn)生法律效力。但遺贈受領(lǐng)人可以拒絕接受,也可以放棄受遺贈。拒絕接受或者放棄后,該項被放棄的遺贈由其他繼承人按比例分配。
(二)遺贈人只能是自然人,遺贈受領(lǐng)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但作為遺贈受領(lǐng)人的自然人必須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三)是死后法律行為。即遺贈人生前所為的遺贈行為只有到他死亡時才發(fā)生法律效力,遺贈受領(lǐng)人才有權(quán)取得遺囑中所指定的遺贈給他的遺產(chǎn)。
(四)是一種無償法律行為。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nèi),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三、民法典中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有哪幾種
民法典規(guī)定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條【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
遺贈的意思表示如何做出
387人看過
-
受遺贈人未作出接受遺贈表示的后果是
311人看過
-
接收遺贈需要作出哪些表示?
301人看過
-
受遺贈人怎樣表示接受遺贈,受遺贈人是誰
189人看過
-
接受遺贈聲明向誰表示
345人看過
-
接受贈與遺贈的表示方式有哪些
166人看過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司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fā)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為。 意思表示由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構(gòu)成??陀^要件是指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主觀要件,... 更多>
-
-
2022年接受遺贈需要何時作出表示貴州在線咨詢 2023-01-03根據(jù)《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條,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chǎn)處理前,以書面形式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六十日內(nèi),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
贈送遺囑如何表示接受?河南在線咨詢 2023-08-14需要在兩個月內(nèi)明確的做出放棄或者是接受的決定。如果在兩個月之內(nèi)沒有明確的表示接受還是放棄受贈遺產(chǎn)的,視為自動放棄受贈。但是如果遺囑中明確的將財物贈予當事人的,不需要當事人做出決定也是視為自動受贈的。
-
遺贈接受有什么規(guī)定?如何表示遺贈接受?山西在線咨詢 2021-01-22依照我國《繼承法》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受遺贈人可以是法定繼承人之外的任何自然人,也可以是國家或集體,但不能是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內(nèi)的人. 受遺贈人在接受遺贈時,須于法定期間內(nèi)作出接受的明示意思表示。我國《繼承法》第二十條五第二款的規(guī)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了受遺贈后的兩個月內(nèi),作出接受或放棄遺贈的表示。到期還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了遺贈。 受遺贈人不能直接參與遺產(chǎn)分配,而是從遺囑執(zhí)行人處來取得受遺贈的財
-
受遺贈接受財產(chǎn)時如何表示接受河北在線咨詢 2022-03-21接受遺贈應該怎么表示?受遺贈人要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nèi),只要作出接受遺贈的表示,就可以通過遺贈繼承遺產(chǎn),如果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實踐中可以通過向部分繼承人作出口頭表示、寄送接受遺贈的書面文件、通過公證的方式表示、實際占有遺產(chǎn)或者提起訴訟等方式明確表示接受遺贈。在遺贈接受或者放棄的過程中,也許會是因為法定繼承人的介入導致事情更加復雜,如果受遺贈者不知如何應對,特別是面對有房產(chǎn)、貴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