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與合同糾紛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隨著這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財務和經濟水平也逐漸增高。在發(fā)展和諧社會的現(xiàn)在,存在很多的贈與行為。贈與行為一般是無償的,就是不要求回報的單方面的把自己的財產贈與給另一方。然后簽訂贈與合同以求合乎規(guī)定。但是若是在后期如果在財產的處理上面有糾紛的話,也就是贈與合同糾紛的處理方法有哪些?要解決贈與糾紛,就應當了解有關贈與的法律規(guī)定,明晰贈與人與受贈者在贈與關系中的相應權利和義務,確保贈與行為有法可依、有效履行,確保雙方權益不受損害,減少或避免誤會和矛盾。如在實施贈與行為時,贈與方只可處分自己所有的財產,涉及夫妻或家庭共有的財產,不論是否登記在個人名下還是由個人保管,都不得擅自贈與他人。未經共有人同意的贈送行為侵犯了共有財產權,該贈與行為無效。在附條件贈與中,作為受贈方,若沒有按約定履行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受贈方應當返還贈與標的物。實踐中,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判斷贈與的法律效力:一、贈與是否成立。贈與是否成立或生效,通常要看主體資格(贈與人和受贈人)、客體(贈與標的)是否合格,贈與形式、方式是否合法。比如,贈與人必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方可依法處分自己的財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具有管理、處分自己財產的能力,不能成為贈與主體。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未成年人)只能參與與其年齡和智力相適應的贈與行為。這可以從贈與物的價值、贈與行為性質和后果、與其生活關聯(lián)度、年齡和智力是否適當予以判斷和認定。而對于受贈人而言,接受贈與是純獲利行為,所以法律承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受贈人地位。這類受贈人可由其監(jiān)護人代理接受并管理受贈財產。二、贈與成立情況下,是否具有任意撤銷和法定撤銷情形。贈與行為是一種贈與人無償給與、受贈人獲利的單務無償行為。如果對贈與人不予以特殊的考慮和保護,僅以合同嚴格履行原則苛責贈與人而不考慮其經濟上的損失,又顯失公平。因此,法律賦予贈與人有條件撤銷贈與的權利。這種救濟有任意撤銷和法定撤銷區(qū)別。任意撤銷權是指在贈與標的物未交付或登記轉移之前,對贈與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我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guī)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guī)定”。可見,一般情形下,贈與人在未交付贈與物前可以基于自己的意思任意撤銷贈與而無需承擔法律責任。法定撤銷權是指贈與物已實際交付的,如果出現(xiàn)以下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贈與人或其繼承人或法定代理人可撤銷該贈與。法定撤銷事由主要有:(1)贈與附義務,而受贈人不履行義務的;(2)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的;(3)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yǎng)義務而不履行的;(4)因受贈人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一經撤銷,受贈人對贈與財產的接受和占有即失去法律依據,即便贈與財產已經交付或登記轉移給受贈人,撤銷權人仍可以向受贈人要求返還贈與的財產。三、贈與合同履行后的法律效果。當贈與物已經交付且又不存在法定撤銷事由的,一般不允許贈與人再反悔。此外,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但附義務的贈與中,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四、贈與糾紛調解處理的原則和方法(1)根據社情民意和思維習慣調解解決贈與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公民之間,如熟悉的家庭成員、信賴的親朋好友。人們往往基于感情、感激而無償將自己的財產給與受贈人,如父輩出資為孩子購置婚房、將積蓄交與孩子使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將財產贈送給自己喜愛的子女或孫子女、外孫子女等。因此調解處理這類糾紛,應本著家庭和睦、生活穩(wěn)定、社會和諧、以和為貴、公平合理的原則,盡力消除隔閡、鞏固感情。要促使雙方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著想,解決矛盾。(2)正確理解和靈活適用法律處理糾紛贈與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對贈與人和受贈人形成法律約束力。不同的贈與關系中,權利和義務也有所不同。調解贈與糾紛,需根據實際情況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合法、合情合理。為此,應正確適用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具體可從贈與是否成立、贈與是否履行、贈與是否可撤銷、受贈人是否履行了約定義務等方面進行法律判斷,據此對贈與糾紛的法律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和預測。在此基礎上,根據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找出糾紛癥結所在,本著家庭和睦、以和為貴、公平合理的原則,努力尋找調解方案。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贈與合同糾紛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動產的贈與合同糾紛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如果贈予物為不動產時,管轄法院為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有關規(guī)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已生效合同發(fā)生的糾紛,可以優(yōu)先適用與對方當事人協(xié)商來達成一致,如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根據合同爭議解決相關約定進行訴訟或仲裁。如約定爭議解決方式為仲裁,則任何一方可至約定的仲裁委提請仲裁,如未明確仲裁委或約定的管轄方式為訴訟,因合同提起的糾紛,如合同有關于管轄地的約定,至約定的法院提起訴訟,如未有相關約定任何一方可至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
有哪些處理合同糾紛的方法
一旦發(fā)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選擇以下三種途徑予以解決: ⑴調解。即在第三者的主持下,糾紛當事人經過自愿協(xié)商,排除爭端,達成和解。 ⑵仲裁。合同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可以提請仲裁機關居中判明事實,分清責任,依法作出裁決。 ⑶訴訟。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
2020.09.09 215 -
合同糾紛處理的方法有哪些?
合同糾紛后可以采取以下處理方法: 1、協(xié)商,在友好的基礎上,合同當事人通過相互協(xié)商解決糾紛是最好的方式; 2、調解,如果合同當事人不能達成協(xié)議,可以要求有關機構進行調解,如果一方或雙方是國有企業(yè),可以要求上級機關進行調解; 3、仲裁,合同當
2022.04.14 432 -
合同糾紛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合同糾紛的處理方式是協(xié)商、調解、仲裁、訴訟。處理合同糾紛,應當依法進行,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向人民法院起訴應當符合法定條件。
2021.02.04 191
-
合同糾紛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處理合同糾紛:根據仲裁協(xié)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準備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狀和證據材料;與對方協(xié)商;或者請與合同無關的第三方調解。
2021-12-26 15,340 -
合同糾紛常見的糾紛處理方法有哪些
1、協(xié)議合同當事人在友好的基礎上,通過互相協(xié)商解決糾紛是最好的方法。2、如果調停合同當事人不能協(xié)商,可以要求有關機構調停。例如,一方或雙方是國有企業(yè),可以要求上級機構調停。上級機關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明
2021-10-23 15,340 -
怎樣處理贈與合同糾紛,如何解決贈與合同糾紛
解決糾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協(xié)商。在友好的基礎上,合同當事人通過相互協(xié)商解決糾紛是最好的辦法。如果合同當事人不能達成協(xié)議,可以要求相關機構進行調解。如果一方或雙方都是國有企業(yè),可以要求上級進行調解。
2021-11-16 15,340 -
合同糾紛處理的常見方法有哪些
合同糾紛的處理方式包括協(xié)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當事人自行協(xié)商解決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糾紛當事人在自愿互諒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政策和合同的約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達成和解協(xié)議,自行解決合同糾紛的
2021-11-03 15,340
-
01:11
合同糾紛解決方式有哪些根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合同糾紛的具體解決辦法為: 1、雙方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和解。在尊重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達成一致,從而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直接且有效的解決糾紛的途徑; 2、調解方式解決。調解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
1,673 2021.07.05 -
01:25
合同糾紛如何處理具體有哪些解決辦法根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合同糾紛的具體解決辦法為: 1、雙方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和解。在尊重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達成一致,從而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直接且有效的解決糾紛的途徑; 2、調解方式解決。調解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
2,511 2022.04.15 -
01:48
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處理途徑有哪些當事人不愿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xié)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xié)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xié)議或者仲裁協(xié)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fā)生法律效力的
2,01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