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的免責條款才是有效的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免責條款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限制責任條款,比如,只能提供指定商家的貨物或者賠償責任不超過貨款的總額。二是免除責任,比如,錢已離柜,概不負責。在一般情況下,免責條款的有效條件比限制責任條款更加的嚴格,但總的來說都必須滿足以下的條件:第一,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第二,必須經(jīng)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同意。第三,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要求。第四,必須合理分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益與風險。第五,必須予以說明的格式合同免責條款,其提供者必須盡說明義務。其次,訂立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屬于下列的情況應當認定為無效: 1、顯失公平的無效。 2、以各種方式、手段訂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無效。 3、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未向?qū)Ψ疆斒氯颂嵝炎⒁夂驮敿氄f明的無效。 4、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 5、因故意、重大過失致他人財產(chǎn)損失的免責條款無效。
免責條款中不包含有造成對方人身損害免責、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免責的條款,經(jīng)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條款內(nèi)容真實不違法的,免責條款就是有效的。
-
要如何的免責條款才是有效的
要這樣的免責條款才是有效的: 1、必須是雙方的真實含義; 2、必須經(jīng)雙方協(xié)商同意; 3、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 4、必須合理分配雙方的權益和風險; 5、必須說明的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提供者必須履行說明義務。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未提醒對方注意
2022.05.11 164 -
免責條款符合哪些條件才是有效的
當免責條款符合下列條件時認定其有效: 一、免責條款的內(nèi)容是各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二、免責條款的內(nèi)容是各方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的結(jié)果,不存在欺詐、脅迫一方訂立免責條款的情況。 三、免責條款的內(nèi)容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要求。 四、免責條款合理分配雙方
2021.02.22 223 -
怎么合同免責條款才會有效?
具體滿足以下條件的合同免責條款才會有效:依法訂立且不具備無效情形。免責條款的無效情形包括,造成對方人身損害而免責的條款;以及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而免責的條款等。
2021.01.10 133
-
怎么樣的免責條款才是有效的
免責條款必須經(jīng)合同當事人一致同意,并且免責條款的內(nèi)容必須合理、合法,不能不合理免除或者減輕己方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或者限制對方的主要權利,如約定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或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免
2022-05-13 15,340 -
如何的免責條款才是有效的
具備下列要件的合同免責條款才會有效: 1、是基于雙方真實意思表示訂立的; 2、提供免責條款的一方必須盡到提示和說明義務; 3、免責條款不得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
2022-10-13 15,340 -
什么樣的的免責條款才是有效的
免責條款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限制責任條款,比如,只能提供指定商家的貨物或者賠償責任不超過貨款的總額。二是免除責任,比如,錢已離柜,概不負責。在一般情況下,免責條款的有效條件比限制責任條款
2022-10-13 15,340 -
免責條款符合哪些條件才是有效的
1、免責條款符合以下條件才是有效的:免責條款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jié)果,免責條款的內(nèi)容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免責條款不得侵害社會公益和第三人的利益。 2、法律依據(jù)《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
2022-06-26 15,340
-
01:28
怎樣合同免責條款才會有效根據(jù)我國合同法以及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免責條款受到法律嚴格的限制。免責條款無效情形就包括了:1、免除自身造成對方人身遭受損害的責任;2、免除因為自身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形時,造成對方財產(chǎn)遭受損害的責任。因此,要使合同的免責條款有效,就要避
1,548 2022.04.17 -
00:57
欠款條怎么寫才能法律有效欠款條要想具有法律有效,那么必須要滿足生效的條件。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欠條符合法
1,442 2022.04.17 -
01:13
欠條怎么寫才有效欠條,又稱白條;指的是個人或單位在欠款或欠物時寫給對方具有的憑證性的應用文體。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條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需要清晰的表達債權和債務的關系,即不要明確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主體是自然人為時,應該核對其姓名是否與身份證件的姓名一致
44,68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