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久久国产视频,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對逃逸制度的理論探究及行為的認定標準
來源:法律編輯整理 時間: 2023-06-03 08:11:58 113 人看過

[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主觀動機、自首

在刑法中,逃逸是交通肇事罪所獨有的概念,一般刑事犯罪均不將事后逃逸行為作為量刑情節(jié)。目前,司法機關在處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時,主要是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對逃逸進行認定。但刑法理論界認為,由于《解釋》缺乏足夠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致使司法機關的這種做法有悖于刑法設置逃逸情節(jié)的初衷。那么,究竟何為逃逸,如何理解并適用“交通肇事后逃逸”這一情節(jié),成為妥善處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肇事人逃逸的主觀成因

逃逸,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逃跑,是指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環(huán)境或事物而離開的行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逃逸也含有其字面之意,但同時更受到主觀動機的限制。從《解釋》第三條來看,最高人民法院是將肇事人逃逸的主觀動機限定為逃避法律追究,在司法實踐中,各司法機關也是以此為標準,將逃逸與一般的逃跑行為區(qū)別開來。但這種限定合不合理,值得商榷。

首先,在理論根據(jù)上,逃逸之所以作為犯罪情節(jié)規(guī)定在交通肇事罪中,主要是因為,交通肇事罪本是過失犯罪,刑法對肇事人的處罰已相對其他故意犯罪的處罰要輕,如果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人不顧現(xiàn)場傷員或損壞的物品,逃離現(xiàn)場,或者簡單對傷員或損壞物品做出處理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而司法機關對肇事人的處罰仍停留在過失的基礎上,處以交通肇事罪基本刑,則將使肇事人在逃逸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惡性及社會危害性得不到刑法調控,罪刑相適應原則得不到貫徹。其次,在現(xiàn)實根據(jù)上,逃逸所帶來的必然是交通事故危害的進一步擴大和案件處理過程的延遲,必然會導致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只有將逃逸行為設置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jié),才能通過加重處罰的方式,宣告、警示肇事人不要就范,從而發(fā)揮刑罰的預防和教育作用。第三,在義務來源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guī)定,肇事人在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首要義務是救助傷者,嚴禁肇事人在肇事后逃逸。那么,刑法在以人為本的大時代背景下,將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處罰情節(jié),其初衷也必然是出于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

綜合以上幾點,筆者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肇事人的主觀動機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是逃避法律追究,二是置被害人所受傷害等損害事實于不顧,逃避救助義務。根據(jù)這兩種動機,肇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逃逸行為也應該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交通肇事后,肇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畏罪潛逃。二是交通肇事后,肇事人置被害人所受傷害等損害事實于不顧,為逃避救助義務,逃離現(xiàn)場。《解釋》將肇事人逃逸的主觀動機限定為逃避法律追究,必將縮小逃逸的調控范圍,是一種過度追求司法資源節(jié)約的表現(xiàn)。這種界定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形成這樣的尷尬局面,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人更傾向于向公安機關報警,或者直接到公安機關投案,而漠視、回避對被害人的救助,從而使得被害人的損失進一步擴大,使已有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性質分析

客觀上,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人對自己所負義務的不作為。按照刑法理論,不履行作為義務的不作為行為,表現(xiàn)為“什么都沒有做”和“逃避應該做的”兩種形式。交通肇事后逃逸屬于后者,是一種積極的不作為?!缎谭ā氛腔谔颖苄袨榈姆e極性,將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與肇事后等候在現(xiàn)場,未對被害人實施救助的行為相區(qū)別開來,并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升格情節(jié)??梢钥闯?,交通肇事后逃逸這一情節(jié)的認定,是以交通肇事罪成立為基礎,以肇事后的逃逸行為為加重的。

但從《解釋》第2條第2款第(6)項來看,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有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現(xiàn)場的,應當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此處卻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節(jié)。這就導致了同一情節(jié)在同一罪名中有了兩種不同的法律效果,這種沖突的存在并不合理,也不合法。第一,在法律效力的層級上,《解釋》把原本是量刑情節(jié)的逃逸行為上升為本罪的構成要件的情節(jié),修改了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明顯屬于越權解釋。第二,交通肇事行為終了之后的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行為本身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如果僅為打擊犯罪的需要,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上升為定罪情節(jié),有可能導致將一般的交通肇事行為也歸入到交通肇事罪的調整范圍之中,擴大刑法打擊范圍,引起法律適用上的紊亂。例如一有合法駕駛資格的人駕駛機動車輛撞到路邊的行人,致使行人倒地受重傷,駕駛員為逃避責任,逃離現(xiàn)場,后行人被路人送醫(yī)院醫(yī)治后康復。在這起案例中,若撇開駕駛員逃離現(xiàn)場的事后行為,只是一般的交通肇事行為,只需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guī)定進行治安處罰。但若按《解釋》第2條第2款第(6)項的規(guī)定,則應認定為交通肇事罪,量刑在三年以下。這種以事后行為作為定罪依據(jù)的做法,有違刑法的謙抑性,也違背了立法原意。

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理解為交通肇事罪的一個量刑升格情節(jié),它僅僅是對肇事人逃逸后所帶來的社會后果的消極評價,不能擴大其作用范圍,甚至上升為確定罪行成立的法定依據(jù)。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一般刑事犯罪對事后逃逸行為均不予追究,在處理交通肇事案件時,司法機關常會遇見逃逸與一般逃跑、自首、救助等行為難以區(qū)別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對逃逸主觀方面掌握不夠,從而導致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適用不到位所致。要準確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就必須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準確理解主觀明知。根據(jù)刑法精神,刑法不打擊無知者,所以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換言之,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而離開現(xiàn)場的,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只能作為一般逃跑行為,處于交通肇事基本刑。需要強調的是,此處的“明知”應該包括“知道”和“應當知道”兩個方面,如果根據(jù)收集的證據(jù),能夠證明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而故意裝作不知道,并逃離現(xiàn)場的,仍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內容摘要]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量刑升格情節(jié),其設立的初衷是保護被害人權益,維護公共安全,避免司法資源浪費。但目前司法實踐中,由于過分依賴司法解釋,導致有些逃逸行為被上升為定罪情節(jié),逃逸的主觀動機被限定為逃避法律追究,均嚴重背離了立法原意。

聲明:該文章是網(wǎng)站編輯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公開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如若侵權或錯誤,請通過反饋渠道提交信息, 我們將及時處理。【點擊反饋】
律師服務
2025年10月29日 15:14
你好,請問你遇到了什么法律問題?
加密服務已開啟
0/500
更多罪刑相適應原則相關文章
  • 論對委托執(zhí)行制度的改革及完善
    委托執(zhí)行制度所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執(zhí)行成本,提升執(zhí)行效率。委托執(zhí)行制度使用以來,在維護債權人權益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總的實施效果與制度設立的初衷仍相去甚遠。為此,筆者對委托執(zhí)行制度進行了研究,試圖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及完善,以切實發(fā)揮其在解決執(zhí)行難方面的作用。一、委托執(zhí)行制度的概念及其相關法律規(guī)定委托執(zhí)行制度是指負責執(zhí)行生效法律文書的人民法院,在執(zhí)行被執(zhí)行人與財產(chǎn)在其轄區(qū)以外的案件時,委托當?shù)赜嘘P的人民法院代為執(zhí)行的一種法律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用來解決被執(zhí)行人、被執(zhí)行人的財產(chǎn)在異地,負責執(zhí)行的人民法院不便異地執(zhí)行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06條規(guī)定:被執(zhí)行人或者被執(zhí)行的財產(chǎn)在外地的,可以委托當?shù)厝嗣穹ㄔ捍鸀閳?zhí)行。這是我國法律關于委托執(zhí)行制度的基本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相互辦理委托事項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和《
    2023-06-06
    381人看過
  • 逃逸交通肇事行為的法律制度
    人民法院可能判處的刑罰一般是有期徒刑,致一人死亡的,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對于積極賠償被害人經(jīng)濟損失,取得被害人家屬諒解的,綜合考慮犯罪性質、賠償數(shù)額、賠償能力以及認罪、悔罪程度等情況,人民法院可以從輕或減輕刑罰。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1、明知發(fā)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當事人駕車或棄車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2、交通事故當事人認為自己對事故沒有責任,駕車駛離事故現(xiàn)場的;3、交通事故當事人有酒后和無證駕車等嫌疑,報案后不履行現(xiàn)場聽候處理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xiàn)場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當事人雖將傷者送到醫(yī)院,但未報案且無故離開醫(yī)院的;5、交通事故當事人雖將傷者送到醫(yī)院,但給傷者或家屬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聯(lián)系方式后離開醫(yī)院的;6、交通事故當事人接受調查期間逃匿的;7、交通事故當事人離開現(xiàn)場且不承認曾發(fā)生交通事故,但有證據(jù)證明其應知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8、經(jīng)協(xié)
    2023-07-01
    144人看過
  • 探究逃逸的危害性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如何判斷行為是否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這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該行為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談不上因逃逸致人死;如果該行為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則需要進一步分析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關鍵所在。如果死亡結果與逃逸行為無關,即無論行為人逃逸與否、救助與否,均不影響被害人死亡。則不應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處理;如果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為行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則應認定行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2023-07-05
    235人看過
  • 駕駛逃逸行為的認定及處理方式是什么
    一、駕駛逃逸行為的認定及處理方式是什么駕駛逃逸行為的認定標準: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的基本犯,這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前提;2.行為人明知已經(jīng)造成交通事故,這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事實條件;3.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逃離現(xiàn)場的行為,這是交通肇事逃逸的外在表現(xiàn);4.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這是交通肇事逃逸的本質特征。駕駛逃逸行為的處理方式:1.對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處200元到2000元罰款,可以并處15日以下拘留;2.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駕駛逃逸行為不能認定的情形是什么屬于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能認定為駕駛逃逸行為:1.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故事實無爭議,撤離現(xiàn)場自行協(xié)商解決,達成協(xié)議,并留下真實姓名、聯(lián)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報案的;2.交通事故當事人為及時搶救事故傷者,標明車輛和
    2024-01-18
    108人看過
  • 自認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辯論主義原則辯論主義原則是自認制度的法理基礎辯論主義是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的基本指導思想和核心原則它是指只有當事人在訴訟中所提出并經(jīng)雙方辯論的事實才能作為法院判決依據(jù)的一項訴訟制度或基本原則辯論主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辯論主義還包括處分權主義在內但通常所說的辯論主義均是指其狹義而言辯論主義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1)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fā)生或消滅的主要事實必須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xiàn)法院不能以當事人沒有主張過的事實作為判決的事實依據(jù)(2)對雙方當事人都沒有爭議的事實不僅沒有必要以證據(jù)加以確認而且一般也不允許依職權主動調查證據(jù)(3)法院對證據(jù)的調查原則上只限于當事人提出的申請而不允許依職權主動調查證據(jù)上述(2)的內容就是關于當事人對事實所作自認的闡述換言之這種自認之所以具有拘束法院和當事人的效力其理論基礎就在于辯論主義雖然英美國家由于法律文化和法律傳統(tǒng)的差異而沒有采用辯論主義的提法但其立法精
    2023-06-06
    448人看過
  • 探究砍頭息的認定標準
    砍頭息指的是高利貸給借款者放貸時從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錢??愁^息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可以到法院起訴。遇到砍頭息的時候,法院往往會按照實際出借金額來計算利息。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shù)額返還借款并計算利息。如何認定賭具?實踐中對于賭具的認定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設賭場營利包括兩種方式:其一是開設賭場者不直接參加賭博,以收取場地、用具使用費或抽頭獲利;其二是開設賭場直接參加賭博,如設置游戲機、吃角子老虎等賭博機器或者雇用人員與顧客賭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條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shù)額返還借款并計算利息。
    2023-07-04
    136人看過
  • 過度醫(yī)療行為的認定標準
    “過度醫(yī)療”的含義雖然明確,但是在現(xiàn)實中卻非常難界定。因為,臨床醫(yī)學非常的專業(yè)及復雜,每個患者自身的情況又不一樣,就算是同一種疾病也存在不同的表現(xiàn),同一種疾病的不同階段治療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情況,對“過度醫(yī)療”的判定準則就是:對病人的診療總體上是趨好還是傷害。在治療的過程中,要看醫(yī)生的目的何在,治療過程中是否產(chǎn)生預防的作用,是否真的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是否真的可以延長病人的壽命,另外還有幾個附加的額外條件就是:病人的經(jīng)濟能力是否可以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可以承受,治療中是否可以體現(xiàn)病人的權利。過度醫(yī)療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等)、過度護理。一般來說,對過度醫(yī)療判定的認定是:對病人的診療總體上是趨好還是傷害。在治療中,要看醫(yī)生的目的何在,治療是否產(chǎn)生預防作用,是否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長病人的壽命。另外有兩個附加條件是:病人的經(jīng)濟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
    2023-06-27
    71人看過
  •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行為
    認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必須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把握,如下:首先,認定逃逸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對肇事事故應是明知的。如果行為人對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駕車繼續(xù)行使,主觀上沒有惡性。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只是在進行正常的駕駛行為。所謂的“逃逸”時不能成立的,如果對于這種駛離現(xiàn)場的行為以逃逸論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典型的客觀歸責,無論從刑事立法基本原則還是從司法公正角度出發(fā)都是不適宜的。當然,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對于其中所有的細節(jié)都有著具體的明知,只要堅持主客觀統(tǒng)一的原則,對于肇事存在蓋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其次,逃避搶救義務以及其后逃避責任追究。一般情況下,逃逸者不履行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的動機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存在著并不逃避搶救義務但盡可能地逃避肇事責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搶救義務但并不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單一動機的情況,前者如甲駕車將被害人撞成重傷后,將被害人盡快
    2023-02-28
    448人看過
  • 研究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制度
    相關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構成犯罪,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對其處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1、第二十五條:(申請鑒定的期限及逾期鑒定后果)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符合本規(guī)定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的情形,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除外。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條文注釋本條是關于鑒定的啟動、申請鑒定的期限、預交鑒定費用和提交鑒定資料對鑒定的影響等問題的規(guī)定。根據(jù)本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當事人有爭議的事實,認為需要通過鑒定才能查
    2023-07-08
    457人看過
  • 逃逸行為是否構成肇事事故的認定標準
    一、逃逸行為是否構成肇事事故的認定標準不一定構成交通肇事罪。如果是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逃逸會構成交通肇事罪,不符合這個條件的,逃逸不會構成交通肇事罪。根據(jù)我國相關規(guī)定,行為人具有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認定為肇事逃逸:1.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2.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3.造成公共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shù)額在三十萬元以上;4.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5.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6.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7.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8.嚴重超載駕駛。二、肇事逃逸怎么找到車主肇事逃逸可以通過報警,并尋找目擊證人、車輛牌號、視頻監(jiān)控等方式找到肇事者。交警通過現(xiàn)場的痕跡物證和現(xiàn)場勘查,通過DNA比對等形式,經(jīng)過綜合的分析
    2023-10-06
    235人看過
  • 探究遺棄罪認定標準及其意義
    負有對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有扶養(yǎng)義務而拒絕扶養(yǎng),且情節(jié)惡劣的。遺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jié)惡劣程度的,才構成犯罪。也就是說,情節(jié)是否惡劣是區(qū)分遺棄罪與非罪的一個重要界限。根據(jù)司法實踐經(jīng)驗,遺棄行為情節(jié)惡劣是指:由于遺棄而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被害人因被遺棄而生活無著,流離失所,被迫沿街乞討的;因遺棄而使被害人走投無路被迫自殺的;行為人屢經(jīng)教育,拒絕改正而使被害人的生活陷一危難境地的;遺棄手段十分惡劣的(如在遺棄中又有打罵、虐待行為的)等等。遺棄罪和故意殺人罪的區(qū)別同時該注意區(qū)分遺棄罪和故意殺人罪。這兩種罪行,大家很容易搞混淆。1、犯罪主觀方面不同。從主觀故意上講,遺棄罪是履行扶養(yǎng)義務的行為人企圖通過遺棄達到逃避或向他人轉嫁由自己承擔的扶養(yǎng)義務的目的;故意殺人罪的主觀故意則是剝奪他人的生命。因此,如果行為人企圖通過遺棄達到向他人轉嫁本由自己承擔的扶養(yǎng)義務的目的,則其行為構成遺
    2023-07-03
    401人看過
  • 什么是輕微肇事逃逸行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認定標準)
    交通事故是我們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但是意外很難去預測。交通事故分為重大交通事故,一般交通事故,輕微交通事故。凡是無論是怎么樣的交通事故我們都不能去逃避,不能不顧他人安危。一、小事故逃逸的認定處理在發(fā)生輕微交通事故之后,有些車主覺得自己造成的情況并不是那么的嚴重,于是就會選擇逃逸。但是后來才知道自己的逃逸行為是非常不對,可能也會加劇相應的處罰。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發(fā)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構成犯罪,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對其處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從重處罰的情節(jié)。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將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處罰。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將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處罰。法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條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
    2023-06-04
    113人看過
  • 探究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標準
    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1)離婚過錯方賠償首先需要滿足提起賠償?shù)男袨?,如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四種情況。(2)必須是以離婚為前提,不離婚的不能請求離婚過錯方賠償。(3)時間上的要求,無過錯方提出離婚的,必須在起訴離婚時提出離婚過錯賠償。增設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理由是什么增設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要就已造成的財產(chǎn)非財產(chǎn)損害予以補償,讓受害一方的利益得到救濟。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二)與他人同居;(三)實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2023-07-07
    354人看過
  • 探究犯罪方法傳授的罪行認定標準
    傳授犯罪方法罪是指行為人故意讓他人接受自己所傳授的犯罪方法去實施犯罪。實踐中多為有經(jīng)驗的犯罪分子,尤其是慣犯、累犯。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將本罪與那些無意犯罪的落后言行,工作中的過錯加以區(qū)分。同時,須注意對于本罪,行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赡苁浅鲇趫髲蜕鐣?,可能是為了牟取非法利益等等。不論行為人出于何種動機,只要有傳授犯罪方法的故意,即可構成本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的量刑標準有哪些?傳授犯罪方法罪的量刑標準:一般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條規(guī)定,傳授犯罪方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第二百九十五條傳授犯罪方法罪傳授犯罪方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
    2023-06-30
    246人看過
換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師推薦
    展開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刑罰目的在于預防犯罪,刑罰的裁量也必須有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xiàn),所以罪刑相適應原則也是實現(xiàn)刑罰目的的需要。... 更多>

    • 簡述交通肇事罪的認定標準以及逃逸行為
      山東在線咨詢 2023-12-08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從重處罰的情節(jié)。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將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處罰。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將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處罰。
    • 中認為自己沒有責任肇事逃逸追究制度
      廣東在線咨詢 2022-10-10
      交通事故中,認為自己沒有責任,肇事逃逸,負事故的全部責任,按全責追究賠償,情節(jié)和性質嚴重的可以拘留處理。
    • 如何對交通肇事逃逸及其逃逸行為進行認識
      北京在線咨詢 2021-11-07
      對道路交通事故逃逸行為的認識:主觀上,為了逃避法律責任或救助義務,駕駛事故車輛或者遺棄事故車輛,逃離道路事故現(xiàn)場的;客觀上有逃離現(xiàn)場的,將被認定為肇事逃逸。
    •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義及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的8種情形及其量刑標準
      湖南在線咨詢 2022-03-07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定義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同時,擅自逃離事故現(xiàn)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脫責任的行為。隨著交通運輸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趨勢,嚴重擾亂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嚴懲,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
    • 事故逃逸定為酒后逃逸的標準
      海南在線咨詢 2021-12-07
      酒后事故逃逸是酒后交通事故后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 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三人以上,承擔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二)三人以上死亡,對事故承擔同等責任;(三)造成公共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直接損失的,承擔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法賠償30萬元以上。交通事故造成一人以上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