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簽勞動合同, 勞動者自行離職, 可以要求公司賠償嗎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如果是勞動者自己主動提出離職的,用人單位不需要賠償經(jīng)濟補償金;如果是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關系的,應當賠償勞動者經(jīng)濟補償金。經(jīng)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jīng)濟補償。
雖然在實踐中,想要到到賠償很難,主要沒有持有勞動合同不一定對員工造成重大損害,員工也難以證明損失存在。但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其在五日內(nèi)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將對公司實施每人千元標準的罰款。也就是說,如果單位沒有給員工持有勞動合同,雖然賠償?shù)那闆r幾乎沒有,但是勞動監(jiān)察部門的罰款還是不少的。
-
公司沒簽勞動合同自己離職能要求賠償嗎可以的,需要支付雙倍賠償。證明材料只要是能證明勞動關系的都可以,處理流程是先調(diào)解,不愿調(diào)解的就仲裁,仲裁結(jié)果不能接受的就訴訟: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2020.08.15 215 -
公司補簽勞動合同主動辭職可以要求賠償嗎公司如果在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未簽訂勞動合同,后期補簽的,勞動者可以向用人單位要求支付兩倍的工資,但是主動辭職是沒有賠償?shù)摹?/p>
2020.12.26 207 -
公司不簽勞動合同離職賠償公司不簽勞動合同離職,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支付不超過11個月的雙倍工資賠償;屬于《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情形之一,用人單位支付經(jīng)濟補償;屬于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支付經(jīng)濟補償基礎的兩倍賠償金;其他。
2020.11.05 183
-
公司不簽勞動合同自動離職可以要求賠償嗎?
如果雙方之間沒有財務糾紛和認識糾紛,員工主動離職公司是不需要補償。 第根據(jù)勞動法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
2022-08-11 15,340 -
勞動者未簽勞動合同自動離職,要求公司賠償嗎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與員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若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起每月支付二倍工資至雙方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前一日時止。雙倍工資的主張要注意一年的訴
2022-03-31 15,340 -
公司不簽勞動合同員工自行離職可以要求公司賠償嗎
有協(xié)議的按照協(xié)議約定處理,可以要求按照協(xié)議約定返還本金,協(xié)商不成可以到法院訴訟。 不簽定勞動合同是違法行為,你可以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最高為11個月。證據(jù)方面能夠證明勞動關系即可,比如工資條,打卡記
2022-01-19 15,340 -
公司不簽勞動合同離職可以要求公司賠償嗎
您可以主張以下賠償: 1、11個月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 2、要求公司補買一年的社會保險; 3、一個月工資經(jīng)濟補償金等。 由于公司未為您購買社會保險,為確保您能獲取經(jīng)濟補償金,建議在向公司的辭職報
2022-03-17 15,340
-
01:28
公司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有什么后果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公司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有什么后果 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相關的規(guī)定,勞動者在公司上班期間,公司如果沒有與勞動者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則公司自用工當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沒有和勞動者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的,公司應該向勞動者支付
3,661 2022.04.17 -
01:01
公司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如何賠償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但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經(jīng)過用人單位書面通知之后,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而不需要向
3,557 2022.04.17 -
01:09
勞動合同到期公司不續(xù)簽有補償嗎勞動合同到期公司不續(xù)簽有補償?shù)?;當用人單位與員工的勞動合同到期之后,如果用人單位不愿意與員工繼續(xù)續(xù)簽,則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金。 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相關的規(guī)定,經(jīng)濟補償?shù)挠嬎銟藴蕿椋航?jīng)濟補償按照員工在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計算,其中工
44,730 2022.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