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民法典規(guī)定遺囑繼承可以跳過精神病人嗎
來源:法律編輯整理
時間: 2023-12-18 09:02:28
231 人看過

民法典規(guī)定遺囑繼承不可以跳過精神病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條【必留份】遺囑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
二、遺囑有效的條件有哪些
1、在設立遺囑時,遺囑人必須具有遺囑能力,在國外,遺囑能力并不等于行為能力,可以是達到一定年齡的未成年人。在中國,一般即指行為能力,即達到成年年齡,精神健全,從而具有行為能力,而無行為能力或者行為能力受限制的人(見自然人)所立的遺囑無效。但如在設立遺囑后,遺囑人喪失行為能力,不影響其已經設立遺囑的效力。
2、遺囑人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因受威脅、強迫、欺騙所立的遺囑或偽造、篡改的遺囑無效。
3、遺囑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和社會道德。在中國,凡違背法律規(guī)定剝奪未成年人和無勞動能力的繼承人的繼承權的部分,歸于無效。
4、遺囑須具有一定的形式。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遺產中的有關部分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三)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先于遺囑人死亡或者終止;
(四)遺囑無效部分所涉及的遺產;
(五)遺囑未處分的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章 遺囑繼承和遺贈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條 遺囑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
聲明:該文章是網站編輯根據互聯網公開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如若侵權或錯誤,請通過反饋渠道提交信息, 我們將及時處理。【點擊反饋】
擴展閱讀
-
能否以遺囑跳過法定繼承人?
249人看過
-
遺囑可以跳過繼承人的意思嗎
412人看過
-
遺囑繼承是否可以跳過法定繼承順序?
135人看過
-
民法典遺囑繼承可以過戶嗎,相關法律規(guī)定
499人看過
-
《民法典》規(guī)定遺囑公證指定繼承人可以嗎
427人看過
-
民法典規(guī)定遺囑寫被遺贈人為繼承人可以嗎
387人看過
律師服務
熱門律師推薦
#法律綜合知識
北京
律師推薦
展開
#法律綜合知識
詞條
#法律綜合知識
最新文章
#法律綜合知識
相關咨詢
-
繼承人可以跳過遺囑嗎新疆在線咨詢 2022-06-10繼承遺囑可以跳過法定繼承人。根據法律規(guī)定,遺贈扶養(yǎng)協議優(yōu)先于遺囑繼承,遺囑繼承優(yōu)先于法定繼承,因此接受遺贈的繼承人與遺囑繼承人是可以跳過法定承認優(yōu)先繼承遺產的。 -
精神病人可以遺囑破壞精神病人的繼承權嗎青海在線咨詢 2023-05-131、遺囑不可以剝奪精神病人的繼承權,因為遺囑應該要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收入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所以遺囑中約定剝奪精神病人的繼承權是無效的。 2、法律依據:《民法典》 (1)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條 遺囑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 (2)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guī)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 -
遺囑法律上繼承法律可以跳過繼承人繼承嗎福建在線咨詢 2023-03-18遺囑的繼承可以跳過法定繼承人。 因為遺囑繼承是優(yōu)先于法定繼承的,因此遺囑的繼承也可以跳過法定繼承人,由法定繼承人以外的自然人繼承其遺產,比如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等。 根據法律規(guī)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 -
民法典如何規(guī)定精神病人下哪些遺囑山東在線咨詢 2023-03-18《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條【遺囑的實質要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欺詐、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 偽造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條【自書遺囑】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條【代書遺囑】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并由遺囑人 -
民法典規(guī)定繼承遺囑遺囑繼承人可否繼承權新疆在線咨詢 2023-01-011、法律對遺囑能不能交給繼承人保管沒有作出規(guī)定,但一般情況下,遺囑是由被繼承人自己保管或者交由遺囑執(zhí)行人保管的。 2、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自然人可以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 (1)繼承開始后,遺囑執(zhí)行人為遺產管理人; (2)沒有遺囑執(zhí)行人的,繼承人應當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 (3)繼承人未推選的,由繼承人共同擔任遺產管理人; (4)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的,由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者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