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相關法律法規(guī)有哪些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第八十五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guī)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二)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guī)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三條勞動者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加付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guī)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的相關責任: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依照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未將勞動合同文本交付勞動者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承擔賠償責任;其他。
-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哪些相關責任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的相關責任包括: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應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給予警告、酌情處以罰款,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0.10.30 245 -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法律責任有哪些?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應承擔下列法律責任:如果用人單位沒有按時足額發(fā)放工資,勞動行政部門可責令其限期支付;逾期不付,責令其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如果用人單位是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2020.11.09 252 -
勞動法規(guī)定用人單位有哪些違反用人單位違反相關法律法律,勞動者有權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舉報。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guī)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
2021.10.11 1,849
-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哪些相關責任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的相關責任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條,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
2022-05-15 15,340 -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法律、法規(guī)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九十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guī)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并可以處以罰款?!秳趧颖U媳O(jiān)察條例》第二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延
2022-04-21 15,340 -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及其法律責任有哪些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約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需要看違反合同約定的事項。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支付工資的,應當在規(guī)定時間內支付。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11-02 15,340 -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有哪些法律責任
《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十八條: 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有權監(jiān)察用人單位工資支付的情況。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支付勞動者工資和經濟補償,并可責令其支付賠償金: (一)克扣
2022-04-13 15,340
-
00:59
用人單位違法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違法終止勞動合同,這種情況需要向員工支付雙倍的經濟補償金作為賠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兩個月的本人工資。公司辭退員工必須要具備法定的情形,經過法定的程序,否則單位需要向員工支付賠償金。不具備法定理由,不遵守法定程序解除勞動關系的,都是
2,148 2022.04.17 -
01:05
單位私改勞動合同違法嗎單位私自修改勞動合同,當然屬于違法行為。換句話說,擅自修改勞動合同,不僅涉及違約行為,而且屬于違法的行為。具體來說,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三條的規(guī)定,依照法律法規(guī)成立的勞動合同,對合同雙方當事人都具有相應的約束力。合同依法成立之后,當事人應當
3,579 2022.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