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決定程序作了規(guī)定,行政處罰主體在行政處罰實施過程中必須依照法定的順序、法定的形式進行,如果違背了法定的必要的順序和形式,則視為違法。行政處罰法設定的告知程序作為實施行政處罰的一個重要程序,僅有原則性規(guī)定,并無詳細程序要求,實踐中做法亦不統(tǒng)一。本文試就履行告知程序的有關問題作一探討。

1、關于告知的時機問題
根據(jù)行政處罰法第31條的規(guī)定,告知程序應當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進行。實踐中,有的行政機關在送達告知書的同時即送達處罰決定書。
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告知程序的要求。法律規(guī)定告知程序的重要目的就是保護當事人陳述權、申辯權的充分行使。行政處罰法第41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上述做法的后果,當事人雖然知道了自己的程序權,但已沒有行使權利的必要和可能,實質(zhì)上是行政機關拒絕聽取陳述和申辯。
2、關于告知處罰結果的問題
實踐中,行政機關在告知擬處罰結果時,往往有以下幾種情形:
(1)告知擬處罰的所有種類。
(2)告知擬處罰的上限、下限。
(3)告知擬處罰的單一處罰種類。
出現(xiàn)上述三種情形,行政機關的理由是法律未對告知處罰結果詳加規(guī)定,考慮到在正式作出處罰前留有余地,僅原則地告知擬處罰內(nèi)容與法不悖。
筆者認為,上述幾種告知情形均不符合法定要求,應視為未履行告知義務。其理由是:雖然從形式上看,行政機關履行了告知義務,但實質(zhì)上未能讓當事人充分行使申辯權。當事人無從知曉其將要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致使其無法申辯和不敢申辯。故其實質(zhì)是剝奪了當事人的程序性權利,有違告知程序的立法本意。
3、告知內(nèi)容與正式處罰不一致時是否需要重新告知的問題
行政機關正在處罰前,依照法律規(guī)定告知了當事人違法事實、理由、依據(jù)和擬處罰內(nèi)容,但正式作出了處罰決定時,對告知的擬處罰內(nèi)容作了重大調(diào)整,如:對違法事實、適用法律、處罰結果等作了變化,行政機關是否在正式作出了處罰前次履行告知程序,對此,有不同認識。
一種觀念認為,行政處罰法要求在正式處罰前履行告知義務,并未要求當告知內(nèi)容與處罰不一致時,需要重新告知。
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告知書的內(nèi)容與正式處罰的內(nèi)容不一致,均要重新履行告知程序。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均有失偏頗,值得商榷,應視具體情況分別對待:
(1)若正式處罰決定在處罰理由及法律依據(jù)上沒有變化,而對違法行為的程度作了減小或減輕了處罰結果,則無需再次告知。
(2)若對原告知的違法事實有了擴大,或有了新的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或重新對違法行為進行定性,或加重了擬處罰結果,均應再次旨知。
4、行政處罰簡易程序中是否適用告知程序的問題
行政處罰決定程序有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之分。行政處罰法第33條規(guī)定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是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jù),對公民五十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一般程序的適用范圍是除簡易程序適用范圍以外的所有處罰。實踐中,有人認為簡易程序不需要履行告知程序。
筆者認為,無論是簡易程序還是一般程序,均應適用告知程序,其理由是:
(1)從法律規(guī)定看,行政處罰法的第5章第30條、第31條、第32條是行政處罰決定程序的總的規(guī)定,即具有總則的意義。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作為具體程序,則屬分則的內(nèi)容。根據(jù)法律規(guī)范總則指導分則的一般原理,第31條規(guī)定的告知程序應當適用于分則中的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2)從設立告知程序的目的看,就是要做到處罰公開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簡易程序雖然是針對的事實清楚,違法行為尚不嚴重的情形,但執(zhí)法人員當場作出的決定仍然是行政處罰,對違法行為較輕的當事人不適用告知程序,不符合立法目的。故在簡易程序中執(zhí)法人員仍應履行告知程序。姜駟
-
探討行政處罰聽證程序的規(guī)定問題
224人看過
-
構建小額訴訟程序若干問題之探討
213人看過
-
行政不作為賠償案件若干問題探討
383人看過
-
行政合同復議救濟若干問題之探討
200人看過
-
行政主體若干問題探析
174人看過
-
強制拆遷若干問題探討
132人看過
行政處罰的主體有以下三類: 1、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具有行政處罰權必須由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明確規(guī)定,必須在法定職權范圍內(nèi)實施; 2、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有權按授權的范圍實施行政行為并成為適格被告。但被授權的組織必... 更多>
-
股東派生訴訟若干問題探討河南在線咨詢 2023-06-11股東派生訴訟是指公司的正當權益受到他人損害,特別是有控制權的股東、董事等侵害時,股東以自己的名義為公司的利益對侵害人提起訴訟,追究其法律責任的一種訴訟制度。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最初形成于19世紀初的英美國家,是衡平法的一種特殊制度。在大陸法中通常把這種特殊的制度視為代表訴訟。股東派生訴訟不僅保護了少數(shù)股東或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更直接地是保護了公司的權益,也有利于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我國《》第63條雖規(guī) -
行政復議若干問題安徽在線咨詢 2022-08-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九條,對行政復議申請的期限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nèi)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guī)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
-
行賄的若干問題天津在線咨詢 2022-08-20根據(jù)刑法第三百九十條:對犯行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情節(jié)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chǎn).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于處罰. 是否免于起訴要看具體情形,是主動交待行賄行為還是直接被查出來!要分情況分析!數(shù)目不算大,有免于起訴的可能。 -
那個不真正連帶債務若干程序問題探析的事?新疆在線咨詢 2022-07-01關于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本質(zhì),通常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廣義請求權競合(或廣義請求權并存)的一種。也有觀點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就是廣義請求權競合。還有觀點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發(fā)生純系因相關法律關系偶然競合所致。債權與債務是針對不同主體而言的,債權與債務之間,以及請求權與債務之間既不存在種屬關系,也不存在等同關系。第一種觀點主張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廣義請求權競合的一種,認為廣義請求權競合與不真正連帶債務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