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司法觀點集成:預約合同違約方應承擔腳締約過失責任更為嚴重的賠償責任。
由于預約與締約過失制度均有保證“本約”有效簽訂之價值,因此,兩者的確有頗多相似之處。但是,締約過失制度與預約也存在一定區(qū)別,重要區(qū)別之一就是:預約是當事人對本約簽訂的預先安排,其可能包含違約責任的具體化等條款,固化當事人的違約責任,對其約束剛性更大;而締約過失則是法定的一種制度設計,適用于本約簽訂的整個過程,法律也明確規(guī)定締約過失方應承擔的責任范圍,其更多是對當事人在簽約談判過程中過失的一種事后評價。
最高人民法院主流觀點認為,雖然預約明顯是處于本約的締約階段,但違反預約的行為與締約過失行為承擔的責任應是不同的,預約不產(chǎn)生締約過失責任,違反預約承擔的是違約責任,該違約責任可以事先約定;若未約定,則應以預約合同的情況由法官自由裁量??梢?,違約方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應較締約過失責任更為嚴重。究其實質(zhì),違反預約和締約過失,違約方承擔都是守約方信賴利益的損失,只是締約過失情況下,一般限定在守約方實際損失的范圍內(nèi)(即其為締約付出的成本)。而預約合同可能已經(jīng)對本約標的物、對價等作出明確的約定,當事人對本約的期待利益已經(jīng)固化,違約方一旦違約,守約方的期待利益也隨之喪失,而由于時間的關系,守約方亦喪失了與他人訂立同類本約合同的機會。從而導致機會損失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損失。當然。機會損失如何界定以及是否賠償,學界和實務界始終存在爭論,目前尚未形成共識。
-
締約過失責任是否包含違約責任,締約過失構成要件
386人看過
-
效力待定合同締約過失違約責任
488人看過
-
區(qū)分違約和締約過失的責任
432人看過
-
違反締約過失責任是否違反合同
466人看過
-
違約方不承擔違約責任的情形,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
102人看過
-
無效合同是消約過失責任還是違約責任
63人看過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jù)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chǎn)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并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締約責任是一種民事責任,可以約定。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義務而致... 更多>
-
締約過失責任需要承擔違約金么?貴州在線咨詢 2022-11-04締約過失責任沒有違約金。締約過失責任主要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jù)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chǎn)生的義務,而導致另一方產(chǎn)生的信賴利益損失所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產(chǎn)生締約過失責任說明合同尚未履行,只有合同開始履行后才有適用違約金的可能,所以,締約過失責任是沒有違約金的。
-
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qū)別,如何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重慶在線咨詢 2022-10-26一、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qū)別《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3、當事人泄露或者不正當?shù)厥褂迷谟喠⒑贤^程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 4、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存在區(qū)別:1、兩種責任產(chǎn)生的時間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發(fā)生在合同成
-
締約過失、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云南在線咨詢 2024-12-02一、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qū)別 1. 成立前提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產(chǎn)生的宗旨是為了解決在沒有合同關系的情況下因一方的過失造成另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失。它的成立不以已經(jīng)存在的合同為前提和認定標準。而違約責任是違反有效成立的合同產(chǎn)生的責任。如果存在合同關系,則適用違約責任;如果不存在合同關系,則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2. 責任方式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只是賠償責任,而無其他責任方式。而合同責任的方式,既
-
締約過失要不要承擔違約責任才行山東在線咨詢 2023-09-071、不需要。 締約過失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生效之后才有違約責任,此時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情形包括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以及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等。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
-
合同違約后,債務人是否應承擔預期違約責任?預期違約的責任有哪些黑龍江在線咨詢 2022-03-06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當出現(xiàn)預期違約行為時,毀約方并不一定都要承擔預期違約的責任。而是否要承擔預期違約的責任取決于債權人的選擇,債權人作出不同的選擇,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法律后果。1、拒絕接受預期違約的要求。預期違約發(fā)生后,債權人可以用書面、口頭甚至沉默的方法拒絕對方的毀約表示,此時合同仍然有效,合同對雙方仍具有約束力,如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后,債務人行為構成實際違約時,債權人可按實際違約要求對方承擔違約